男生生日礼物,男友生日礼物,送男生的生日礼物,创意小礼品
男生生日礼物,男友生日礼物,送男生的生日礼物,创意小礼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
生日礼物网

旧台历创意利用和台历创意样式设计简单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旧台历创意利用,以及台历创意样式设计简单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文章详情介绍:

新桃换旧符 今年的日历书有什么新花样?

临近岁末,新桃换旧符,日历书作为新年新岁的“必更品”集中上市。有读者反馈,今年日历书的品种实在太少了。据记者了解,相对于前几年的“争奇斗艳”,今年的日历书市场确实冷寂了许多。除了政策层面的调控,最为主要的还是经过市场检验,优胜劣汰的结果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整个日历书市场大约只有四五十种,品种较往年大幅度减少,实属“小年”。

就内容而言,今年博物类的日历明显多,收藏一本“国风”日历,让浓郁的传统文化浸润一整年的生活日常,是最适合中国新年的“打开方式”。但读者的首选目标还是《故宫日历》《国博日历》。《国博日历》将12个国博现象级展览贯穿一年四季,365件重磅文物“刻度”进一年中的每一天,读者居家也能沉浸式体验跨时空文博之旅,随时可解锁对历史的好奇心。

健康问题也是日历书的热门内容。《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健康日历》每一页都有华西医院的专家团队撰写的医学知识科普,并对常见的生活谣言进行辟谣,365天守护健康。而比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,是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对自己的健康管理。

不难发现,各大出版社生产日历书的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增强,无论从主题、专业性,还是装帧设计上都是更上一层,这导致了日历书价格的上涨。据统计,在四五十种日历书中,100元以下的品种大约占了1 / 4。

上海辞书出版社也闯入了日历书市场。从2018年9月起至今,已出了5版《民俗掌故日历》,历版《民俗掌故日历》都精心选目,按工具书的要求编写每天的民俗词条,并配以原创水墨漫画,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个个民俗掌故。此次5.0版《民俗掌故日历》在前4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首次从历代诗词、民歌童谣中撷取佳作,把传统诗词与民俗掌故结合。读者在了解掌故知识的同时,也能日赏一画、日诵一诗。

据《民俗掌故日历》创始策划人、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室主任朱志凌介绍,民俗与诗歌的关系从来不曾疏远。此次5.0版借助并延伸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“文学鉴赏辞典系列”出版品牌,使民俗与诗歌的联系在今日重现,二者相得益彰。

如时令节日“芒种”时气温升高、雨量充足,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,宋代赵师秀《约客》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”的景象,与之搭配得当。节日风俗类的词目中,古诗词也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。比如“种五生”条,搭配元代才女孙淑的《七夕》诗“邻家小女都相学,斗取金盆看五生”,可见今人陌生的七夕习俗,曾是古代妇女、儿童竞赛的一门巧艺。

又如“冷饮”条,选录杨万里《咏酥》:“似腻还成爽,才凝又欲飘。玉来盘底碎,雪到口边销。”“酥”指“酥山”,类似今天的冰淇淋,底层是冰,上面覆盖酥油,这首诗从口感和形态两方面,细致描绘饮食。另一方面,熟悉民俗掌故也有利于把握古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。

5.0版《民俗掌故日历》精选了各式花卉植物以及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各种动物。民俗词条简明概括了动植物的类群和特征,诗词的加入为之增色不少。

这部《民俗掌故日历》依旧由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主编,篆刻家、漫画家潘方尔原创水墨漫画。民俗与诗词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,两者相互渗透和交融,传统文化也在一页页日历的翻动声中“活”了起来。(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)

市三中初一年级组语文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有妙招:设计制作台历 引领学生“走进”名著

来源:阳泉日报

“我最喜欢《骆驼祥子》这本台历,主题突出,图文并茂,名著里的人物形象、故事情节、语言特色等元素都生动地展示在页面上……”4月7日,市三中举办初中“名著阅读台历制作”展示活动,师生们分批有序地观展,在形式多样的台历作品中学习、感悟。

在台历制作中完成“真阅读”
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以来,市三中为实现“减负增效”工作目标,丰富学生作业内容,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,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,教师们出谋划策,在创新作业形式上下功夫。

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慢下来,珍视经典,喜爱阅读,投入地读完整本名著,是老师和家长共同面临的难题。市三中初一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们集思广益、推陈出新,共同设计了“名著阅读台历制作”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。不用刷题,不用考试,而是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——“设计制作台历”这个任务来引领他们完成整本书的阅读。

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废旧台历或者购买空白台历,在阅读名著《骆驼祥子》和《红岩》的基础上,用自己独特的创意,介绍自己所读名著的内容,展现自己对名著的理解,撰写台历推荐语等。给学生自由阅读和创作权利的同时,老师们还对学生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,给予“支架”,保证学生按计划、有步骤地完成阅读任务,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成果。

在精研细品中提升创造力

当天下午活动课时间,凝聚了学生们巧妙心思的名著阅读台历在学校操场上集中展示。精美的台历内容丰富、样式美观,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,吸引了各年级学生驻足观赏。观展的老师们也对学生们的作品赞不绝口。初一418班王政原说:“没想到《红岩》这么好看,在制作台历的过程中,我喜欢上了这本书,看得越细,收获也就越多。”

本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10名,二等奖20名,三等奖30名,优秀奖若干名。展示活动结束后,学校对优秀制作者进行了表彰,勉励孩子们继续努力,不断创新。贾濠舟的家长还通过电话和老师沟通交流:“孩子以前不爱看书,但在制作台历的过程中,为了寻找素材,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长,非常投入。这个作业还发挥出他的美术专长,成品出来我们也觉得非常漂亮,这次得了二等奖,孩子自信心大增,我们要把这个作品给孩子收藏起来!”

经典名著带给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。除了台历设计制作,市三中的名著阅读作业还有课本剧表演、专题研究、经典段落朗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。有创意的作业,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,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,促使学生进行“真阅读”;丰富的成果展示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,让学生获得了阅读带来的成就感。在扎实落实“双减”政策、提升作业质量这条路上,市三中还将继续探索,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本文来自【阳泉日报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
ID:jrtt

手工灯笼韵味浓!这位老人制作的中秋灯笼受街坊追捧

  点灯笼、挂灯笼是惠州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。中秋之夜,天青如水,月色如镜,一盏盏灯笼,鲜艳明亮,在街巷里流动,良辰美景,更添光彩。

  在惠州市区桥东下塘街,69岁的林志武,坚持纯手工制作传统灯笼。他每年制作的约200个灯笼,总是被老街坊抢购一空。和现在炫目的电子灯笼相比,总有人更喜欢烛火摇曳的纸灯笼,因为不仅是童年的回忆,更是中秋的传统味道。

  每年做200个灯笼,节前几天就能卖完

  市区桥东下塘街12号一家小店门前,拉了几 根绳子,二三十个色彩鲜艳的纸灯笼迎风摆动,这就是林志武临时借来的卖灯笼的“档口”。

手工灯笼颇受街坊欢迎。

  “档口”简陋,生意却络绎不绝。记者采访当天留意到,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,林志武和妻子黄瑞芳就卖出了十多盏灯笼。对于买灯笼的客人,林志武总是主动多给几根蜡烛,希望他们玩得更尽兴些。

  陈女士路过看到,一下子就买了3个。“现在很少见手工制作的灯笼了,这个和我小时候玩的一样,满满的回忆。”陈女士说,“刚好看到,就买回去给孩子们玩一下,希望以后他们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。”

  叶伯是林志武的老熟人,他也特意过来买了两个给孙子们玩,“中秋传统习俗嘛,肯定要一代代传下去。”叶伯说,“小时候,阿公给我们做灯笼,现在我也做爷爷了,虽不会做灯笼,但给孙子们买几个回去,也算是把这习俗传下去了。”

林志武退休后开始制作灯笼售卖。

  林志武做灯笼的技术,也是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。1952年出生的林志武是土生土长的桥东人,退休前在桥东新建社区居委会工作。十三四岁时,他便开始学做灯笼。工作之后,他也一直挺喜欢制作灯笼,中秋节也会给小孩做灯笼玩。2012年退休后,林志武时间充裕了,中秋节就做了一些灯笼送给亲戚朋友,有的街坊看到了,还专门追问哪里有的卖。

  看到自己制作的灯笼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赞扬,林志武很有成就感。2013年,他做了七八十个灯笼,尝试到街上去卖,没想到农历八月十三就卖完了。2014年他加了把劲,做了100多个,也很快卖完了,此后他每年做200个左右,农历八月初十左右出来摆摊,总能在中秋节前卖完。

  如果有人愿意学,可以教他

  200个灯笼,基本上要耗费林志武一年的时间了。

  记者在现场看到,林志武售卖的灯笼有走马灯、宫灯、转运灯、五角星形灯等。每个灯笼都是用竹子做造型,外面用纸做装饰,因造型不同,装饰也不同。如六角形的宫灯,上下两头贴有祥云图案,底部还挂有纸穗;中间六面是书法或各色图画,有“国泰民安”“欢度中秋”“花好月圆”这些传统词句,也有与时俱进的“敬业乐群”“富强民主”“好好学习”等。还有的灯笼,贴上了彩色小花,并画上了花鸟……所有的这些装饰,都是林志武自己构思的。

林志武和他做的灯笼。

  灯笼看起来简单,工序可复杂着呢。林志武一般是“批量生产”,一做就做100个。先把竹子削好,用火烧定型,再把竹子用纸绳绑成灯笼的骨架,仅仅是跟竹子打交道的这些工序,就要忙活两个月。

  做好骨架后,林志武开始准备灯笼的装饰,包括剪纸、写书法、画水彩画、折纸花、做纸穗等等。林志武说,单是剪纸,就要用到三四种剪刀,因为要剪出不同的造型。画水彩画和写书法,也挺耗精力的。这些准备工作又得忙活两个月。

  记者留意到,林志武制作的灯笼,不少材料都是废物利用,如蜡烛的底座是啤酒瓶盖做的,灯笼挂的纸穗头是用烟盒纸卷成的,走马灯的国画是旧日历剪下来的。林志武认为,旧物利用,不仅节约成本,还低碳环保。

  林志武制作的灯笼,看大小不同,每个价格从20元~60元不等,忙碌一年下来也只是赚几千元。老伴黄瑞芳看他如此忙碌总是有些心疼,“2018年,他生病,切除了声带,无法发出声音,我就希望他不要如此操劳了。”

  但是,在林志武看来,他做灯笼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因为喜欢这项手艺,只要身体允许,他会一直坚持下去。林志武表示,如果有人愿意学,可以教他,自己不想这门手艺失传。

 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谭莉莎

 

[旧台历创意利用和台历创意样式设计简单]

引用地址:https://366999.com/202401/14402.html

tags: